2012年8月3日星期五

廢話預期

近排講政治或教育甚至奧運會,香港人容易跳掣,開心星期五,不如講廢話,睇睇一個好重要,但可能又好廢話的財經概念:市場預期。

「市場預期」呢四個字,可能係財經新聞最經常出現的辭彙,有晚吔飯,唔小心轉咗去三色台,有個類似「財經咩角度」的新聞環節,幾段外圍經濟數據及國外企業的業績,「市場預期」呢句嘢,竟然出現廿幾三十次,聽到飯到噴埋出嚟,好似「市場預期」就係所有金融數據的指標。

不過呢句日講夜講的財經術語,又好似好緊要,業績唔乎合「市場預期」,股價可以跌到一仆一碌,就算未成事實,「市場預期」都可以成為解釋大市升跌的百搭謎底,今日「市場預期」美國第三輪量化寬鬆,可以升到膨膨聲,後日「市場」又可能「預期」QE3希望落空,又打回原形,神又係佢,鬼又係佢。

查實有關金融數據的「市場預期」,絕大部分只係財經傳媒經過一項例行公事或厭惡性工作得出嚟的數字,例如中國經濟增長,記者會四圍搵經濟師,叫佢哋估吓中國GDP升幾多跌幾多,集合所有數據之後,搵個最能顯示集中趨勢(Central Tendency)的數字,中位數(Median)或者比較眾數(Mode),咁就成為「市場預期」;又例如,某大公司派成績表之前,記者又要四圍出動,打電話俾分析員,預測吓某大公司純利有幾多, 再加埋除開計個平均數(Mean),又變咗「市場預期」。

不過呢,傳媒在引用統計數據時,通常都唔會尋根究根太認真,例如好流行的各項民意調查所顯示的「民意」,個個拎嚟講,但好少會提及調查的樣本有幾大、樣本誤差百分比有幾多咁,樣本只係抽查住宅電話簿,會唔會令只用手機冇電話線的家庭,永遠接唔到民調電話,更加冇乜人去理。

「市場預期」的形成過程,其實亦唔科學化得去邊,例如財經茄哩啡就從來未聽過一電子傳媒,同你講某數據的「市場預期」,包括咗幾多個經濟師或分析員的預測,熱門公司或者有好多分析員睇住,數據樣本好大,冷門少少的公司,可能得小貓三四隻分析員有做預測,真係唔知究竟「市場預期」查實係乜。

作為「市場預期」其一中個重要組成部分的所謂大行報告,有時分析員都係好求其,半年前出份報告,唔貼市唔更新,唔將呢類偏離集中趨勢的數據樣本剔走,隨時會拉高或拉低晒「市場預期」。

講到一啲無法量化的「預期」,例如油價升跌,「市場預期」更加氾濫,點講都得,講到尾,亦係因為另一種傳媒的例行公事或厭惡性工作,每日要解釋或預測大市的走勢,好似早幾年通脹高企人人望住個油價,見個市升,就話「市場預期」油價跌刺激經濟增長,見個市跌,就話「市場預期」需求大油價升影響經濟增長。

有關「市場預期」的最經典使用方法,就係「預期市場預期」,例如舊年2月底滙控(0005)公布業績之後,某大財經台的頭條新聞,出現以下呢一句:「市場估計匯豐會公布一份好過市場預期的業績,但結果令市市場失望,全年只賺......」,呢個「預期市場預期」的使用方法,唔單止出現在傳媒,好多所謂大行報告,睇好或者睇淡某公司股價,一個越嚟越普遍的理由,就係「預期」某公司的增長好過或者差過市場預期,咁搞落去,應該好快要進化到「預期市場預期的預期」的更高境界。

「市場預期」呢樣嘢,唔需要太認真看待,臨尾講句廢話,掌握到「市場預期」的膠誤,或者「市場預期」之外的形勢,查實正正係投資賺錢的不二法門。


2 則留言:

  1. 呢篇精彩。市場預期固然爆笑,大行評級又何嘗不是。可惜許多官僚又要依據大行評級來辦事,令此笑話為禍深遠得多。

    回覆刪除
    回覆
    1. 「12個月目標價」,查實都係金句中的金句,一改又可以睇一年,所以大行「12個月目標價」永遠不會錯的...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