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期開電動車,講呢個熱門話題的冷門環節。
保護環境呢家嘢,人人都唔會反對,但係去到要自己俾錢的時候,唔係個個都願意為下一代付出,同一道理,去到外交場合,未到未明之後水浸眼眉之前,怕且國際社會講合作搞環保,會繼續好似幾年前氣候峰會咁場場鬧劇。
樂觀啲睇,在「人身安全」及「地球安全」之間,最少近年越來越多政府,將環保放在「國家安全」的高度睇問題,連中國都開始將環保列做考核地方官員因素之一,叫做係一個大進步。
推動環保,要求個人為長遠及整體利益作出犧牲,某程度上,可以話係自由經濟的最大理論盲點,政府透過干預支持部分綠色產業的發展,基本上唔會聽到乜嘢反對聲音。中國人環保意識普通及唔上已經展國家,不過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仲要係一個規劃經濟,中國要搞電動車,效率有可能高過唔少西方國家。
上個星期,國務院終於通過咗一個叫做《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的規劃綱要,呢份政策文件,大大話話已經傳咗兩年,拖到今日先通過,可以想像,背後拗數花咗唔少時間。
需要知道,2008年至2010年,中央政府透過大量政府補貼,包括汽車下鄉、舊車換新車津貼等政策優惠,支持內地汽車業的發展,一舉令中國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市場,不過同時令主要城市的塞車及污染問題更加嚴重,結果到2010年底政策要嚟過急轉向。
舊年出版的《朱鎔基講話實錄》,壓軸一篇文章,題為「大力發展公共交通」,係朱鎔基在2003年2月農曆年初一,探訪北京市公共交通總公司職工時發表的講話,裡面講到中國城市人口閒閒地一百幾十萬,人人一部車的話,污染空氣之外,燒油又要靠入口,透過政府補貼刺激汽業發展,完全唔乎合中國國情,據呢位前總理自己講,本書臨付印之前,特意加入去。中國退休領導人甚少公開露面,點評時政更加絕無僅有,朱鎔基將10年舊話臨時加插在為自己的大作,可見佢老人家對之前幾年的交通問題汽車產業政策,非常睇唔過眼。
工信部呢份《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得到國務院通過,同時,冇再為汽車業本身制定一個相類似的規劃藍圖,即係話俾全國車廠同埋地方政府知,中國汽車產業會繼續獲得中央財政補貼或大力支持的環節,只有新能源汽車。
據內地傳媒報道,呢份新能源汽車規劃的另一個爭議熱點,在於是否包括一啲可量化的政策目標,結果最後都整咗幾個,最搶眼一個目標,就係去到2015年,爭取全國的純電動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累計銷量可以有50萬架,到2020年增加10倍至500萬架。
聽落好令人振奮,其實相常保守,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字,2011年中國汽車產銷總量超過1800萬架,就算中國車市銷量唔再增長,去到2015年,電動車產銷數目,只係佔全國的2.8%,到「十三五」下一個五年計劃,先會出現比較似樣的增長。
換句話講,未來幾年的電動車市場,在中國都係試水階段,唔會出現類似09年車市的爆炸性增長,反而在叉電站等配套設施,會花更多財政投入。
以中國目前能源結構嚟睇,主要發電來源仍然係燒煤,一街都係電動私家車,少咗柴油汽油,多咗燒煤,亦唔見得環保得去邊,要真正減低對石化能源的依賴,就要發展其他可再生替代能源。
風、水、太陽能等各種發電技術,中國近年都花咗唔少時間精力,甚至在市場未成熟的時候,已經大量投資,發電產能一大堆,但係發電之後點同電網銜接,已經成為新能源市場的最大「短路」樽頸位,講到呢度,就涉及「儲能」呢個相對冷門的問題,下回再續。
我認為,中國開發汽車制造業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希望借此發展另一個出口加工,勞動力需求高的行業。但如果本土沒有市場,又要求合作夥伴提供技術轉移,就好困難。當大家想要車都買了車,就會如當年電腦業一樣,成本低的產地(中國)就勝出。
回覆刪除如意算盤不一定正確,美國在NAFTA出籠後,汽車業從本土遷出,但到了墨西哥,不是中國。電車最大問題是電池價格,大部分開發目標都是以減低成本增加容量為主。中國要從後追上,未必能夠得到外國技術轉移。混能車技術成熟,應該是短期內可以引入的。